一码一肖100准刘伯温,最佳精选数据资料_手机版24.02.60
- 特训
- 2024-11-18 19:35:33
- 454
明代奇人刘伯温到底有多牛?真的是能掐会算吗?
刘伯温虽然没有能掐会算这么夸张,但确实是个文武全才。刘伯温自小就被人高度评价,入仕后还被有识之士比作诸葛孔明。可见其才智之高。而且从他给朱元璋效力时提出的《时务十八策》更是证明了他的才能。
其文主要以《时务十八策》为例。在朱元璋尚还弱小时,就给他规划了一个发展方向。
策一:告诉朱元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要他修身修德。
策二:告诉朱元璋蒙元国运已去,红巾军又在中原,你可以先经略东南,也就是往东南发展,割据东南。事实证明这条策略非常有效,迅速为朱元璋奠定了争霸的基础。
策三:以陈涉为例,告诉朱元璋缓称王,这样不会引起其他割据势力的针对。
策四:建康为六朝古都,先占据建康(南京),以南京为依托向东南发展势力。
策五:说陈友谅杀主自立,属于篡位,来历不正,不得信任
策六:要朱元璋轻徭役,以元朝无道告诫朱元璋,得民心在着得天下。
策七:任用贤能,以桀纣为例,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士族得归附。
策八:用人不问其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予以众人,则四方有才能的人都回来归附。
策九:物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治国用人之道。后面朱元璋的职业世袭制度就受此影响。
策十:耕战一体,兵民一体。闲事耕作,战时打仗。
策十一:赋税取之于民,不能索要无度。
策十二:大力打击鸡鸣狗盗之辈,使得百姓安居从事生产,与民休养生息,才能长治久安。
策十三:利益要个大家分配,赏罚分明。
策十四:不论是否敌人善战,都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策十五: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要独断专行。众志成城方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策十六:军队所到之处,给与百姓田产,使得百姓归附,而后编订户籍,实行保甲制度。
策十七:兴教育,尊师重道,以儒家文治整顿社会风气。
策十八:适时适度,不能一味的以力服人,因势利导。
这十八策,所涉及的事务从方方面面都概括进去了,也为朱元璋后期能称王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朱元璋能够一统天下绝对十离不开刘伯温的支持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传闻中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吧。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许多书籍都说刘伯温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但我认为刘伯温只是一个杰出的谋士,只不过被后世大肆宣扬,被人们推上了神坛。所以我认为他并不是会掐算,他只是一个聪明的谋士,能察言观色,同时精读历史,从而推衍历史的走向。
聪明过人
小时候的刘伯温天资聪慧,而且非常好学,有过目不忘之能,被街坊邻居称为“神童”。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在众多童生中,刘基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对其他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在刘基手中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并且读透其精髓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足以说明刘伯温是一个聪明的人。
仕途多舛
刘伯温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元朝做官的二十多年,刘基过得并不顺心,因为官阶一直是七八品,在他的诗文中,常见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观点和理念不同的原因吧,才使得刘伯温多次辞官。后来在朱元璋手下才绽放光华。
建国谋略
在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能在紧张的军事形势下仍能冷静分析对策的刘必有其过人之处,正好这次的战争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所以刘伯温才会被逐渐神化,认为他挪动了历史的滚轮,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人们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我认为刘伯温是成功的,尽管不能掐算未来,但他用自已的智慧为明朝出谋划策,在历史交叉路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不能料事如神,但起码流芳百世。刘伯温,去掉历史的光环,他仍一个聪明的谋士,加上一点点幸运,历史长河上已然留下了他的痕迹。
诸葛亮、张良、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出一个,老百姓都称之为神人,也就是说作为人,确实挺神的,但毕竟还是人,能掐会算的是神,所以不能算能掐会算,只能算智慧过人。胡适说:“历史名人就是一个让老百姓任意打扮的小孩。”对于刘伯温这样极其智慧的人,老百姓总愿意把他打扮的一切尽如人意,于是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都不外乎神仙下凡一类,然后,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而实际上,朱元璋遇见刘伯温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50岁的老头而已。
▶在朱元璋攻城拔寨的时候,刘伯温最“神”。
后人说刘伯温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夸张了,但他能点石成金,确实事实。在他辅佐朱元璋攻城拔寨的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导师”角色,作为一个战略家,总是能够冷静清晰地判断当前形势,他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他作为神人的地方,比如:他想到到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可能造反,也想到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内部的纪律,他制定了许许多多战争的方案,最后都得以实现,和朱元璋配合4年,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已然成为南国霸主。
于是才会有预知后世1000年的《烧饼歌》,人们愿意相信这样的神人是存在的,但他留给朱元璋的锦盒(据说朱元璋要求刘伯温将未来的预言,留下来交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打开,从而获得指引),朱允炆打开后只是一把剃刀和一串佛珠,崇祯皇帝朱由检选择煤山上吊,就说明刘伯温的锦囊实际上并不存在。▶刘伯温不是神,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仙
刘伯温的才能是不容怀疑的,他的《时务十八策》一点也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逊色,和朱元璋合作的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拽着朱元璋像那个梦想奔跑,而朱元璋也从来不脱离轨道,正是因为刘伯温那种异于常人的智慧,总是能成功的事实。
可是天下一统之后,刘伯温就不神了,原因是朱元璋开始执行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机制,尽管这样,刘伯温的诸多政策,他也小心翼翼地实践着,不然刘伯温也不会告老还乡后,还被言辞激烈的地逼回来。刘伯温会不会掐算?民间多有流传刘伯温会阴阳风水之术,至于真相现在也无法得知。但是,刘伯温的的才能和全局观念确实很牛。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刘伯温,也就是刘基,青田人。一开始在元朝为官,立下不少功劳,赢得廉洁正直的名声。可是,元朝廷腐败无能,不接受刘基的意见,朝廷中的各个势力更是打击排挤刘基。
这样一来,刘基只好弃官回乡。
史书中记载刘基,“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意思就是说,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
西蜀的赵天泽把刘基比作诸葛孔明,朱元璋更是把他比作张子房。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基确实是个有才之人,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认可和称赞他。
刘基的军事素质和才能很高。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
刘基还在元朝廷当官时,方国珍起兵海上,经常抢劫郡县,元朝的官员都无法控制他。后来,行省任命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则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最终方国珍为之气沮。
后来,刘基被诬陷排挤,弃官回乡。当时,青田附近多有贼寇,很多受够了方氏折磨的百姓纷纷投靠刘基,刘基就是稍微布置一下,就“寇不敢犯”。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基在家乡没多久,朱元璋的事业也一步一步做大做强。当势力扩大了,依靠的人才就不仅仅是武将,也需要谋士、文臣来辅佐。这样一来,朱元璋听说刘基之才,就想把刘基笼络到门下。
刘基先前是不同意归从朱元璋,后来孙炎几次至信,终于打动刘基。刘基成为了朱元璋身边的一个谋士,才能有机会得到施展 。
全局观念
全局观念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拥有全局观念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看清事物的全局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快速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刘基就是一个全局观念很强的一个人。
刘基的诗文也不错,但是朱元璋并不像安排宋濂等人那样,给刘基一个与“书”有关的官职,而是留他在身边当一个谋士、一个军师,这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刘基的信任和认可。
当时,朱元璋的势力在长江流域应是最弱的一个,“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如士诚”。这样一来,朱元璋想取天下,面前的困难就很大。为此,朱元璋常常和刘基讨论天下大事,为取天下制定出一个好的策略。
最终,刘基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刘基的意思就是说,先灭陈氏,再灭张氏,最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可成。
后来,朱元璋依照刘基的策略,一统全国,建立了明朝。由此可见,刘基能够看清天下形势,对此作出相应的策略,全局观念很强。
还有,陈友谅攻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但是,安庆未攻不下,刘基就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
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
由此可见,刘基审时度势之才和全局观念都是很牛的。
结语
刘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极为爱民之人。当时,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仁失天下,于是采取以猛治国、酷政等方式,刘基就劝说朱元璋现在天下安定应适当放宽政策。
刘基精通天文地理,当时天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立马让刘基予去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
笔者认为,正因为刘基本身有才,又同情贫困百姓,才深受百姓们爱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刘伯温的故事才会一直流传至今。虽有夸大,但是刘基在诗文、政治、军事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end】我是十点乌托邦!